对FT17交叉流膜过滤器的性能评估可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进行:
一、过滤效率
颗粒截留率:通过使用含有已知粒径分布的标准颗粒悬浮液,如聚苯乙烯微球悬浮液,让其通过FT17交叉流膜过滤器,然后检测过滤前后悬浮液中不同粒径颗粒的浓度变化。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等仪器进行颗粒粒径和浓度分析,计算出不同粒径颗粒的截留率,以此评估过滤器对不同大小颗粒的去除能力。
微生物截留率:采用含有特定微生物(如大肠杆菌、酵母菌等)的菌悬液,经过过滤器过滤后,通过平板计数法或流式细胞术等方法,测定过滤前后微生物的数量,计算微生物截留率,来反映过滤器对微生物的截留效果。
二、渗透通量
纯水通量测定:在一定的操作压力、温度和流速条件下,让纯水通过FT17交叉流膜过滤器,测量单位时间内透过膜的纯水体积,通常以L/(m2・h) 为单位。通过改变操作压力等参数,绘制纯水通量与压力等因素的关系曲线,评估过滤器在不同条件下的纯水透过性能。
实际料液通量测试:使用实际需要过滤的料液,如含有蛋白质、胶体等物质的溶液,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,测量料液的渗透通量。观察在过滤过程中通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,分析是否存在通量衰减现象,以及衰减的速率,以评估过滤器在实际应用中的长期运行性能。
三、跨膜压差
实时监测:在过滤器运行过程中,通过安装在膜组件进出口的压力传感器,实时监测进料侧和渗透侧的压力,计算跨膜压差。观察跨膜压差随时间的变化趋势,分析在不同过滤阶段跨膜压差的变化情况,如在过滤初期、稳定运行期和过滤后期跨膜压差的变化规律。
压力变化对性能影响:通过改变进料压力等操作参数,观察跨膜压差的变化对过滤通量和过滤效果的影响,确定在不同跨膜压差下过滤器的适宜运行范围,以及跨膜压差过高或过低对过滤器性能的不利影响,如是否会导致膜污染加剧或过滤效率下降等。
四、膜污染情况
外观观察:在过滤一定量的料液后,取出膜元件,观察膜表面的污染状况,如是否有明显的污垢沉积、颜色变化等。通过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对膜表面进行观察,分析污染物质的形态、分布和组成。
通量恢复率测定:对污染后的膜进行清洗,然后再次测定其纯水通量,计算通量恢复率。通量恢复率 =(清洗后纯水通量 / 初始纯水通量)×100%,通过比较不同清洗方法和清洗周期下的通量恢复率,评估膜的抗污染性能和清洗效果。
五、稳定性和耐用性
长期运行测试:让FT17交叉流膜过滤器在模拟实际生产的工况下,连续运行较长时间,如数月或数年,监测在长期运行过程中过滤效率、渗透通量、跨膜压差等性能指标的变化情况,评估过滤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。
耐受压力和化学物质性能:对FT17交叉流膜过滤器施加高于正常操作压力的压力,测试其耐压极限,观察是否会出现膜破裂、泄漏等问题。同时,将膜暴露于可能遇到的化学物质(如酸碱溶液、有机溶剂等)中,测试其对化学物质的耐受性,评估膜材料在不同化学环境下的稳定性。
本文来源于欧美大地仪器设备中国有限公司公司官网 http://www.armfield.info/